移动式DR(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)和固定式DR在防护设计上的区别主要源于其使用场景、结构差异及操作方式的不同。以下是两者的主要防护设计区别:
---
### **1. 屏蔽防护设计**
- **固定式DR**
- **机房专用屏蔽**:需符合GBZ 130等标准,墙体、门窗、天花板通常采用铅板、硫酸钡涂料等材料,确保周围环境辐射安全。
- **固定防护设施**:配备铅玻璃观察窗、防护门联锁装置(门未关闭时无法曝光),控制台设置在屏蔽区外。
- **地板防护**:可能含铅层,尤其当楼下有人员活动时。
- **移动式DR**
- **设备集成屏蔽**:由于无固定机房,防护依赖设备自身设计,如X射线管组件自带铅套、限束器(准直器)减少散射。
- **临时屏蔽措施**:需在床边使用铅屏风或铅围帘,操作者穿戴铅围裙、甲状腺护具等个人防护用品(PPE)。
- **无固定防护**:依赖距离防护(如操作者远离射线束)和时间防护(缩短曝光时间)。
---
### **2. 辐射泄漏控制**
- **固定式DR**
- **严格泄漏辐射限制**:管头组装体泄漏辐射需≤1.0mGy/h(国家标准),通过多重屏蔽实现。
- **散射防护**:利用机房墙壁吸收散射射线,患者与墙壁距离也可能被纳入设计。
- **移动式DR**
- **动态环境风险**:在开放空间(如病房)使用,散射辐射可能影响周围人员,需通过准直器严格限制照射野。
- **泄漏辐射要求相同**:但实际使用中可能因移动频繁导致屏蔽磨损,需定期检测。
---
### **3. 操作安全设计**
- **固定式DR**
- **固定控制台**:操作者完全在屏蔽控制室内,通过铅玻璃观察患者。
- **自动曝光控制(AEC)**:减少重复曝光风险。
- **移动式DR**
- **无线遥控或延长线控**:操作者需保持安全距离(通常≥2米),部分设备配备无线平板探测器,减少靠近患者的必要性。
- **紧急停止功能**:防止意外曝光。
---
### **4. 适用标准与检测**
- **固定式DR**
- 需通过机房验收检测(如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),符合GBZ 130-2020等标准。
- **移动式DR**
- 需频繁进行现场检测(如泄漏辐射、准直精度),确保移动后的防护有效性,符合GBZ 130中移动设备的相关要求。
---
### **5. 其他差异**
- **固定式DR**:可能配备悬挂式铅帘、患者防护垫(如性腺防护)。
- **移动式DR**:强调轻量化与便携性,防护设计需平衡重量与屏蔽效果,通常依赖操作者的防护意识(如佩戴剂量计)。
---
### **总结**
固定式DR依赖建筑屏蔽和固定防护设施,而移动式DR更注重设备自身屏蔽、操作距离及临时防护措施。两者均需符合辐射防护三原则(时间、距离、屏蔽),但移动式DR对操作规范的要求更高,需严格培训以避免人员误照射。